HR文化的前世今生
内容 | 飞剑客 李英杰
大家好,今天是沉思录有声科普栏目《每日沉思》第五期。这两天微博、微信、知乎都被一个事件刷屏,一个网易工作5年的老员工,罗列了自己被公司“恶意”辞退的过程,其中HR团队各种阻拦N+1赔偿金,甚至威胁对以后找工作“不利”,联想到之前华为HR实名举报的那篇内容,也刚看完没多久,都在网络引起轩然大波。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HR,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究竟是一项什么工作呢?
今天的内容由飞剑客同学提供,由热心读者李英杰同学为大家播送,感谢收听。下面是文字版。
▽
人力资源的含义最初来自资产阶级的管理学之父德鲁克,他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,必须经过有效的管理、开发和利用,这样才给企业带来可见的经济价值。同时,他提出了目标管理、企业家精神等,这些都是当代资本主义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。
与人力资源异曲同工之妙的,是人力资本的提出,20世纪60年代,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,该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把人当做“资本”而不是“资源”。人力资源资本化强调的是劳动者做为“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资源”的一份子,要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诉求,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被着重加以运用的一种渐进式的观点。
弗莱明《经济人的死亡》里提到,舒尔茨坚定不移地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,此时恰逢冷战时期,人力资本理论是他和弗里德曼一直以来想要寻找一种理论武器,能够帮助美国意识形态上对抗苏联。“人力资本这个词本身就暗含了一种理念:人类的利益兴趣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天生就是不谋而合的。”
该理论被新自由主义代表弗里德曼的学生贝克加以完善,贝克的人力资本理论把社会学大师布迪厄气昏了过去,后者因此搞出了象征资本和文化资本来揭露前者。
之后,丹尼尔斯创造了“绩效管理”、劳勒提出了“战略薪酬”,尤里奇提出了著名的HR三支柱模型(将人力资源的角色一分为三),HR 三支柱的概念也得到了众多公司的应用,被许多企业也奉为圭臬。
而人力资源的概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被引入国内,作为一门管理科学,体现着“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、合理配置、充分利用”。HR做为处于劳资关系中间地带的人力资源管理,衣着光鲜,一方面体现着资方的利益,另一方面要激励员工“狼性文化”,与各业务经理沟通的桥梁,并运用考核与评价体系,名义上要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。当然,我们知道,这种平衡的劳资关系体现在现实之中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失衡的状态。
最后,人力资源并不总是被当做“资本”来看待,在某些公司,绩效管理依旧喜欢把人力作为“成本”,把劳动者置身于人力成本的预算与决算中,这样更有助于财务成本核算。
互联网公司HR体系里最先与国际接轨的无疑是阿里了,人力资源界流传着一句话:阿里学国外,国内学阿里。不仅如此,阿里致力于将HR系统本土化,建立了一套HR“政委”体系,政委在阿里叫HRG(HRGeneralist),译为HR多面手,什么都要管的意思。与其说是“政委”,许多网友形容为王朝末期的专政宦官。而当这些管理者离开阿里巴巴以后,到了新的公司做高层管理者,如滴滴的程维,就在公司以阿里模式开发了内训项目。
如果说华为是加班文化的开风气者,那么阿里则将互联网企业文化等于同HR文化,从阿里福报现象,到华为胡玲事件,再到网易HR解雇员工事件,底线一次次被刷新。
顺便感谢下,今天的录音由天津师大新闻导报灰犀牛电台团队提供支持,在此帮他们宣传一下。
往期文章导读: